HASH GAME - Online Skill Game GET 300
陆翰文接过回浦后,所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更改校名。因临海在汉朝时曾有“回浦县”之名,陆翰文以此为典,把校名改为私立回浦高等小学。其后,他对学校样貌和校风进行了一系列整顿,使回浦学校步入了办学的正常轨道。8月,陆翰文正式接任校长。1915年1月,陆翰文亲定回浦校训为信(实践不欺)、爱(乐群知本)、勤(有恒耐苦)、勇(知耻敢为)。3月,为强身救国,他在学校设立了拳术课程。9月,他以“赞助学业”为宗旨,创办了回浦学会,他兼任会长。
1917年,陆翰文创办《回浦杂志》,以传播新文化和宣传进步的革命思想。但他没有想到,推翻袁世凯后来了更多对革命成果虎视眈眈的军阀。他们无不对革命党人恨之入骨,恨不得除之而后快。在军阀的残酷下,一时间风声鹤唳,革命党人危在旦夕。这年的5月2日,陆翰文和项士元在临海创办《时事日刊》,著论痛斥北洋军阀对浙江的统治,没想到报纸出版仅3期即遭查封,浙江军阀杨善德还通缉抓捕陆翰文。形势危急,无奈之下的陆翰文避难至上海,后又不得不与祖国挥泪作别东渡日本,开始了三年的留日生涯。
日本的侵华战争一日日加剧,书香四溢、遍地菊黄的回浦校园笼罩在浓重的战争阴影下。10月,形势愈加严峻,陆翰文与朱洗马上组织疏散学生。在他的带领下,师生们与回浦校园挥泪作别,带着书籍和简单的教具一路颠簸风尘仆仆地搬迁至西乡店前村。9月24日(农历八月初一),日军的飞机轰炸临海城,留守在回浦学校的学生们身陷险境。10月,陆翰文及时组织中学部高年级学生移至黄沙分校上课。1939年2月,举校西迁,分置于店前、前塘、下洋庄、西洋庄4村。
那时的乡下,与城关相比,有着天壤之别。校舍分布在各个村落里,或暂借民房,或利用祠堂、庙宇,没有专门的场,桌椅也破败不堪。在这样的条件下办学,困难是可想而知的,但陆翰文没有被困难吓倒。在这样的艰苦时期,他用积极乐观的精神感染学生,用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学生。他站在店前街的戏台上,一脸严肃并满腔激情地领唱,学生们列队站在戏台下一句句跟着唱,《大刀进行曲》《流亡三部曲》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等都是师生们的最爱。没有乐器伴奏,学生们摆身踏足打拍子。学生队列外面是一群村民,他们是来看热闹的,同时也感受到了抗战的气氛。
学校要复学,但校舍破坏严重,陆翰文不得不又一次考虑为学校设分校。他选择东乡大田区的上沙村,建立了“私立回浦中学乐乡分部”。简陋的分校成立了,学生也陆续地返校复学。陆翰文又忙碌了起来,他每天往返于城乡之间,兼管本校和分校。为了让分校师生安心教书和求学,陆翰文把全家搬至分校居住,与师生同甘共苦。他一边管理百废待举的回浦学校,一边继续以创作的方式寄情喻志。他创作的《咏史》《咏菊》《咏马》等诗歌,均充分表达了他的抱负和感慨。
几年的光阴又在奔波和操劳中度过,回浦学校一日日地恢复旧貌,陆翰文却一日日地消瘦下去。平头依旧,长衫依旧,布鞋依旧,就连那装着廉价烟丝的旱烟子也还是几十年前的样子,可是斯人已然病入膏肓。多年的积劳终成疾病,陆翰文患上了肺病。他咳血已经颇有一些时日了,家人、同事、好友和学生的劝说,都不能让他离开校园一步,“我一天不死,一天不离开学校”。他就这样在他们含着热泪的忧戚目光中,一步步走向生命的最后。1948年5月19日,陆翰文病逝,一时间万人同悲,全城哀悼。斯人长辞,唯有那“努力、用功、守校训”的遗言,回荡在回浦校园和临海大地……